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且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公共资源交易作为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关键一环,是衡量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近年来,常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武进分中心抢抓数字化发展新机遇,积极探索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借力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将数字与公共资源交易进行系统集成和有机融合,打出了一套武进区公共资源交易的专属“组合拳”。
全范围推进“线上交易”
今年以来,分中心依托“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思维,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交易服务场地智能化、标准化改造,自主开发高标准农田、环境保护等无范本类项目电子化通用范本模板,“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实现常态化,进场交易项目“应电必电”“能电必电”,全流程电子化率达到100%,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据统计,自2019年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以来,可为投标企业节省近90%的投标文件制作费、90%以上的交通费、约70%的管理费,共计人民币近亿元。全流程电子化的运用,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扩大了交易参与面,而且在规范交易行为,加强交易监管,防范围标串标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广渠道助企“轻装上阵”
在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的时代,传统的保证金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放管服”改革的要求。为此,分中心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打造电子保函办理平台,由信用良好的银行、担保机构作为担保主体出具电子保函替代传统的投标保证金。截至目前,平台共开出电子保函18000余件,为企业直接释放现金投标保证金近46亿元。不仅如此,中心还实现了投标保证金自动缴退功能,按照“原路退还”的原则,彻底结束了人工操作退还保证金的历史。在此基础上,率先在全省探索“公共资源交易+政银融合+金融服务”模式,为中标企业提供“中标贷”服务,降低贷款利率、缩短放贷周期。目前“中标贷”累计服务中标企业118家,合计发放贷款4.8亿元。
跨区域协同“异地评标”
为进一步配合省、市提升招标采购评标工作质量,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分中心在全市率先采用“远程异地”模式进行评标。通过“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的方式,建设配置标准化远程异地评标室,升级改造交易系统,配备专职远程服务人员,采用专家统抽、分散评审、系统留痕、电子签名和音视频对讲“五合一”技术手段,评审专家可顺利完成“云上”沟通、“同框”评标、“云签”认证等工作,实现评标结果可溯源、可追踪。近年来,分中心共完成了近300个远程异地评标项目。通过远程异地评标,一方面解决了部分专业评标专家资源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破解了评标专家“熟面孔”、“老关系”的问题,确保评标环节公平公正。
高水平运用“数币结算”
为积极落实《江苏省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稳步扩大公共领域应用,分中心围绕解决数字人民币应用的难点、堵点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目前已在多场景成功实现了“数字人民币+公共资源交易”结算业务。一是数币应用扩量增面。在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国有企业和限额以下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均率先采用数字人民币支付评委费,全市首笔数字人民币贷款的放款也在武进落地,目前已使用数币结算96频次,共计205.6万元。二是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分中心对数字人民币在交易领域的使用拟定了10大类28个使用场景,分门别类推广、扎实有序推进,引导各方主体在投标保证金、中标贷、工程款结算、政采贷等方面使用数字人民币结算,逐步解决推广使用中的难题,确保数字人民币在交易领域实现稳增长、广覆盖。三是推动数币“尝鲜”“常用”。区行政审批局、金融监管局、财政局联合中国人行武进支行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武进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数字人民币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充分调动数字人民币供给侧和需求侧各方的参与积极性,不断提升数字人民币的可用性、易用性。
多维度实施“数据分析”
运用大数据的理念、技术和资源,依托电子交易系统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充分运营,开发武进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大数据分析应用系统。以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国有产权、农村产权、土地出让5大类型为切入点,对武进区14个开发区管委会、乡镇(街道),15个国有平台公司全覆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方式,对基础数据和交易主体市场行为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按交易数量、交易金额、招标方式等多个不同的维度,动态显示投标企业、溢价率、资金节省等情况。运用大数据,进一步挖掘公共资源交易数据价值,剖析项目交易情况。通过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智慧化能力,更好洞察交易规律,为打造更优武进营商环境、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支撑和决策参考。